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branchatheromatousdisease,BAD)由Caplan[1]于1989年首先提出,是指在主干动脉分出穿支的入口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导致的一种脑梗死。其闭塞发生在深穿支动脉的近端,梗死灶常沿穿支动脉走行并向远处延伸,形成超过腔隙性梗死病灶的巨大腔隙,病理学机制并非脂质透明样变性,而是动脉粥样硬化。BAD的具体机制包括:(1)主干动脉的斑块堵塞分支动脉入口;(2)主干动脉的斑块延伸到分支动脉结合部造成堵塞;(3)分支动脉入口处的斑块堵塞管腔。BAD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腔隙综合征,内囊预警综合征或脑桥预警综合征为其另一特征性表现。目前,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中的血管分布区域及病灶大小和形态来诊断BAD。典型的BAD类型包括:(1)豆纹动脉BAD:其诊断标准为梗死灶在轴位颅脑MRI图像中≥3个层面且长径≥15mm;(2)脑桥旁正中动脉BAD:其梗死灶在轴位颅脑MRI图像中表现为由脑桥深部延伸至腹侧表面。关于诊断BAD的梗死直径标准尚存在争议[2]。
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进步和普及,BAD的检出率显著提高,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利用高分辨率MRI进行的研究显示,BAD患者的责任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3,4]。BAD最重要的特点是急性期容易出现神经症状(以纯运动障碍为主)恶化[5],是进展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6]。也有文献报道BAD的短期转归较腔隙性梗死更差,且院内病死率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高[7]。因此,对BAD患者早期给予合理的干预治疗对于阻止进一步进展非常重要。目前BAD的有效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现就BAD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1.控制危险因素
BAD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定论[2]。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年龄、女性、吸烟、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与BAD病情进展有关[8,9,10]。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鼓励患者戒烟、降低高半胱氨酸水平以及控制血脂和血糖对于阻止BAD进展非常关键。BAD患者在分支动脉入口处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多为不稳定斑块,其扩大和破裂均可导致病情进展[11]。Ryoo等[4]在早期对BAD患者给予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结果显示,斑块变得更小和更稳定,这与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有关。因此,建议BAD患者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并尽早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不过,是否需要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尚有待更多临床试验证实。
2.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卒中二级预防的必要措施,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目前已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广泛使用。Yokote等[12]的研究显示,与其他脑梗死患者相比,BAD患者的血小板活性显著增高,且血小板活性标记物水平也增高,这为BAD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明确的依据。然而,传统抗血小板药不能阻止部分BAD患者的病情进展。一些研究显示,西洛他唑在缺血性卒中,尤其是脑小血管病变的二级预防中比阿司匹林更具优势,且出血风险较低[13]。虽然有研究显示西洛他唑能阻止脑小血管梗死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4],但在豆纹动脉BAD患者中则不然[15]。另一些研究则显示,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更大程度抑制血小板活性,从而改善临床转归[16]。现有的研究表明,BAD患者的血小板活性更高,易聚集、扩大和延伸,积极抗血小板治疗虽不能阻止病情进展,但可改善早期神功能恢复。因此,西洛他唑被推荐早期使用,而西洛他唑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治疗可能效果更好,这可能与西洛他唑能选择性扩张脑缺血部位较细小动脉,进而改善缺血脑组织血液供应有关。对于部分经抗血小板治疗病情依然进展的BAD患者可选择抗凝治疗,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Takeda等[17]的研究显示,使用抗凝药阿加曲班进行治疗的急性BAD患者病情进展比例较低,且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3.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基础。大部分学者认为BAD的静脉溶栓治疗与指南一致。Deguchi等[6]对8例发病3h内的BAD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治疗显示,短时间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虽然出现症状加重的比例较高,但长期预后相对较好。朱仁祥等[18]的研究显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BAD患者相对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出血发生率更低,神经功能恢复更好。以上这些研究表明,对于符合溶栓适应证的BAD患者在治疗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总体上有益。但由于治疗时间窗相对严格,而且存在继发性出血等一些相对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其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4.神经保护药
各种类型的神经保护药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目前常用的神经保护药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钙通道阻滞药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等。作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新型神经保护药,丁苯酞可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增加血流灌注,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Ca2+浓度,还可抑制自由基生成和神经细胞凋亡。Cui等[19]对5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丁苯酞治疗非心源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刘永刚等[20]的研究显示,丁苯酞能显著促进BAD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转归,且安全性良好。这些研究提示,丁苯酞有助于BAD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5.联合治疗
部分BAD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病情仍然会继续进展,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种联合治疗方案。Yamamoto等[21]对313例急性BAD患者进行了一项长达12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结果显示,西洛他唑、阿加曲班、氯比格雷和依达拉奉等多种药物联合的"鸡尾酒疗法"虽不能预防病情进展,但有助于改善患者转归。该研究组进行的另一项研究表明,西洛他唑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改善BAD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但不能预防或阻止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22]。这些研究提示,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可改善BAD患者的转归,但部分BAD患者仍然会出现病情进展。
6.其他治疗
BAD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2]。由于分支动脉管径细小,缺乏侧支吻合,加之开口处狭窄,易引起血流灌注不足,故认为低灌注可能参与了BAD的病情进展。Yamada等[23]通过灌注CT检查发现,病情恶化的豆纹动脉BAD患者脑血流量明显下降。Taguchi等[24]的研究显示,静脉rtPA溶栓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治疗对于表现为内囊预警综合征的BAD患者有效。目前的介入治疗主要针对大血管狭窄≥70%的有症状缺血性卒中,关于BAD的介入治疗研究较少。有研究显示,BAD无症状轻度(30%~50%)血管狭窄较腔隙性脑梗死更多见[25]。Jiang等[26]对169例临近狭窄段BAD进行的研究显示,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再次发生穿支动脉梗死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知,BAD的介入治疗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7.结语
BAD急性期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早期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相当重要。BAD的治疗仍存在争议,尚未发现能阻止BAD患者病情进展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以下措施适当改善患者转归:(1)积极控制血脂、血糖等病情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一级和二级预防;(2)联合使用西洛他唑、阿加曲班、rtPA等多种药物抑制血小板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激活;(2)联合应用丁苯酞保护神经、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扩张血管以及预防低灌注等综合治疗。总之,BAD患者的更佳治疗方案,仍需更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据。
血液净化疗法:
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风湿、肿瘤体制、慢性炎症、过敏体质等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血液净化后,达到身体内外环境平衡。
血液净化疗法是什么?
全国目前约有1.1亿人患有高血脂,8000万人患有高血压,6000万人为冠心病患者,7000万人患有脑中风及中风后遗症。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占疾病总死亡率的51%!在中国,每天有7000人、每12秒钟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血液净化是将采集的血液分离出血浆,再净化血浆后重新与细胞成分融合后回输到人体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血液净化的治疗方式包括:血浆置换疗法(PE/PA/DFPP)、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等。
血液净化疗法的优势
◆预约制服务,严格体检后根据客户的身体情况和体检报告,以处方形式一对一设定过滤膜。
◆高精密度+高安全度
◆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少。效果亲眼可见,从而更容易提高对生活习惯改善的积极性。
◆在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预防方面,成为了生活习惯指导和药物治疗以外的新型治疗手段。
◆作为针对糖尿病等引起的足坏疽・下肢截肢的早期对策效果显著。
◆目前,在日本能做这种净化的仪器有5台,其中只有3台对外开放,而与我们多睦健康独家合作的日本midtown医院就具有血液净化的资质。。
◆血液净化技术在日本已有30年的历史,而国内血液净化近两年刚刚引入市场测试,技术成熟水平远远低于日本。
血液净化疗法适宜人群
○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胆固醇偏高的人群
○有脑梗塞、心肌梗塞风险的情况
○血常规和血压虽正常,但却有动脉硬化性变化;
没有适合的药物治疗,希望积极采取对策的
○接受过常规治疗,但还是患有脑梗塞和心肌梗塞等的患者
400-852-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