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血管损害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9例,根据血管功能评价结果分为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正常组(PWV<9m/s,n=178)和PWV升高组(PWV≥9m/s,n=91)。所有患者均进行同步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心率变异性(HRV)及血压变异性(BPV)指标。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RV和BPV指标与PWV的相关性。
结果
PWV升高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夜间/白天心率比值(nHR/dHR)明显高于PWV正常组(P<0.05),而每5min心搏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明显低于PWV正常组(P<0.05),血压变异性的指标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均明显高于PWV正常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平均脉压、24hSSD、低频、低频/高频比值、nHR/dHR与PWV均呈正相关(P均<0.0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部分HRV指标和部分BPV指标与指示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PWV独立正相关,提示交感神经兴奋与高血压血管损伤密切相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研究发现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约1000万[1]。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可导致机体心、脑、肾等多个器官损伤,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脑梗死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密切,Kowalewski等[4]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睡眠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从而纠正左心室质量指数。Esler[5]使用电生理和神经化学技术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发现交感神经系统紊乱是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交感神经紊乱对高血压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同步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压变异性,探讨了自主神经与血管损害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长安分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9例,其中女性139例,男性130例,平均年龄(57±13)岁。
入选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6]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没有口服影响血压的药物且不同时间共3次测量臂部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或正在使用降压药的患者。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伴有冠心病、大动脉炎、血管炎、5年以上糖尿病病史、未停用β受体阻滞剂、慢性心力衰竭Ⅳ期、严重心律失常(心率>100次/min);近3个月内口服精神类药物。
本研究经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10/12/5),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血管功能评价及分组:
采用福田动脉硬化检测仪(VS-1000)检测患者颈-股脉搏波速度(cfPWV)。检测前让患者静息10min。检测时患者平躺于操作床上,暴露前胸,双手自然放松手心向上,于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最显著的地方放置探头测量PWV。分析输出校正后PWV的结果。最后,根据PWV测定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即PWV正常组(PWV<9m/s)和PWV升高组(PWV≥9m/s)[7]。
3.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
采集病史,记录基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常规指标检查。对患者进行同步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测。24h监测心电图改变及心率变异性(HRV),采用时域分析及频域分析,监测指标包括所有心脏搏动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所有依次心脏搏动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5min心脏搏动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RR间期与平均RR间期>50ms的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pNN50)、极低频(VLF)、低频(LF)、高频(HF)及LF/HF。动态血压检测指标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24h平均心率(24hHR)、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白天平均脉压(dPP)、白天平均心率(dHR)、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nPP)、夜间平均心率(nHR)、夜间/白天心率比(nHR/dHR)、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法对PWV与心率变异性和血压变异性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然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PWV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检测结果(表1):
PWV正常组与PWV升高组患者间性别比例(男/女)、年龄、高血压病程、吸烟史、体重指数(BMI)、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Cre)以及血尿酸(U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动态血压的检测结果(表2):
对于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而言,PWV升高组患者LF、LF/HF和nHR/dHR均高于PWV正常组(P均<0.05),SDANN低于PWV正常组(P均<0.05)。
对于动态血压相关指标而言,PWV升高组患者24hPP、24hSBP、dPP、dSBP、nPP、nSBP、dSSD、nSSD、24hSSD均高于PWV正常组(P均<0.05),SBPF低于PWV正常组(P均<0.05)。
3.PWV与心率变异性和动态血压相关指标的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3):
将PWV正常组与PWV升高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动态血压相关指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PWV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WV与LF、HF、LF/HF、nHR/dHR、24hSBP、dSBP、nSBP、24hPP、dPP、nPP、24hSSD、dSSD和nSSD呈显著正相关性(P均<0.05),PWV与SBPF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
4.PWV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4):
将单因素分析中显著相关的指标作为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自变量,以PWV为因变量。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24hPP、24hSSD、LF、LF/HF和nHR/dHR与PWV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以24hSSD相关性为最强。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的现象,被称为高交感现象,目前高交感现象引发的负面影响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8]。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常伴随基础窦性心律加快,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如Framingham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由于基础心率增加导致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增加,由此研究认为高血压可能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9]。另外,还有研究显示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导致患者的靶器官损害程度也更严重,如孔秀珍和李凌[10]研究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与靶器官损害程度相关性时,发现伴自主神经异常患者与不伴异常的患者相比,其血脂、24h蛋白尿、左心室肥厚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对其病情评估和控制靶器官损害均有一定帮助[11,12]。
PWV作为评估动脉僵硬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脉搏波在动脉系统的2个既定点间的传播速度,其增大表示动脉僵硬度增加、弹性减退。目前大量研究证实cfPWV能够准确测量动脉的弹力,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检测早期动脉硬化,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建议以cfPWV<9m/s作为正常范围,cfPWV≥9.0m/s提示动脉僵硬度增加[7]。本研究中,我们根据PWV测定结果将入选患者分PWV正常组(PWV<9m/s)和PWV升高组(PWV≥9m/s),并采用动态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WV升高的患者可表现交感神经兴奋的LF、HF和LF/HF均显著增强,提示PWV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同时迷走神经活性也相对增强,自主神经平衡紊乱总体以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为主。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WV与LF、HF及LF/HF呈正相关,进一步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WV与LF、LF/HF独立相关,其中LF相关性最强。本研究对24h动态血压指标与PWV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PWV与24hSBP、dSBP和nSBP呈明显正相关,提示动脉僵硬度增加与血压,尤其是SBP升高密切相关,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3]。此外,本研究发现PWV升高患者SBPF减低,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BPF与PWV呈负相关,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该结果与Chen等[14]研究结果一致。
HRV目前作为预测严重心脏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重要方法,能够简单、无创地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15]。BPV为临床上常用的另一个能够间接反映自主神经平衡状态及交感兴奋性的指标,近年来正在受到广泛关注[16]。本研究通过同步检测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分析了BPV和HRV,发现PWV升高患者BPV指标24hSSD、dSSD、nSSD升高,心率变异性指标SDANN减低,表明PWV升高患者血压变异性升高但心率变异性减低,因此同步进行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检测时,如果发现此种血压变异性与心率变异性的非同向变化,提示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大。进一步行单因素线性相关性分析发现PWV与24hSSD、dSSD、nSSD、LF、HF和LF/HF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24hSSD和LF、LF/HF与PWV独立相关,其中LF和24hSSD是影响PWV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还探讨了nHR/dHR、PP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发现PWV升高患者nHR/dHR、24hPP、dPP和nPP增加,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WV与nHR/dHR、24hPP、dPP、nPP呈正相关,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WV与nHR/dHR和24hPP独立相关。近期研究发现,使用nHR/dHR作为反映血管硬化的指标优于单纯心率,nHR/dHR代表了昼夜的心率变异性,与自主神经功能、交感神经兴奋性关系密切[17],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提示nHR/dHR可用于临床评估高血压血管损害。此外,本研究还提示PP可独立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指标。脉压差及脉压参数与心率变异性关系密切,Zakopoulos等[18]研究发现PP可能是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最优预测指标,其与自主神经功能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交感神经系统紊乱是诱发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交感神经兴奋与高血压靶器官的损伤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交感神经兴奋性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另外,本研究发现采用同步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测,可提供更多有用的临床信息,有助于更好地评估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对靶器官损害防治有一定帮助。
血液净化疗法:
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风湿、肿瘤体制、慢性炎症、过敏体质等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血液净化后,达到身体内外环境平衡。
血液净化疗法是什么?
全国目前约有1.1亿人患有高血脂,8000万人患有高血压,6000万人为冠心病患者,7000万人患有脑中风及中风后遗症。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占疾病总死亡率的51%!在中国,每天有7000人、每12秒钟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血液净化是将采集的血液分离出血浆,再净化血浆后重新与细胞成分融合后回输到人体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血液净化的治疗方式包括:血浆置换疗法(PE/PA/DFPP)、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等。
血液净化疗法的优势
◆预约制服务,严格体检后根据客户的身体情况和体检报告,以处方形式一对一设定过滤膜。
◆高精密度+高安全度
◆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少。效果亲眼可见,从而更容易提高对生活习惯改善的积极性。
◆在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预防方面,成为了生活习惯指导和药物治疗以外的新型治疗手段。
◆作为针对糖尿病等引起的足坏疽・下肢截肢的早期对策效果显著。
◆目前,在日本能做这种净化的仪器有5台,其中只有3台对外开放,而与我们多睦健康独家合作的日本midtown医院就具有血液净化的资质。。
◆血液净化技术在日本已有30年的历史,而国内血液净化近两年刚刚引入市场测试,技术成熟水平远远低于日本。
血液净化疗法适宜人群
○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胆固醇偏高的人群
○有脑梗塞、心肌梗塞风险的情况
○血常规和血压虽正常,但却有动脉硬化性变化;
没有适合的药物治疗,希望积极采取对策的
○接受过常规治疗,但还是患有脑梗塞和心肌梗塞等的患者
400-852-0285